首页 > 高考资讯 > 正文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2024-07-28 15:33:35 | 高考助力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相关的问题,今天,高考助力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

【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 | 裴人可 01、古今的高考移民 当下由于考全国卷的省份越来越多,高考移民的新闻再次被频频爆出。 高考移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主要指在高考中存在的录取名额多寡与录取率高低不同,造成的一种移民现象。身处高考难度大地区的学生,往往想利用政策漏洞或自身关系和势力等,移民至高考相对容易的地区,这自然招致利益受损者的反对。 其实「 ”高考移民”并非我们的高考制度建立以来才有的,自唐代确立科举制度之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 ”高考移民”,通常是自身学养较高的考生,去录取更容易地区参加考试,以求高中。 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本为河南人却在相对科举相对容易的宿州考中;清代学者赵翼,本为常州人在相对容易的顺天中举,最终高中探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本为河南人也在顺天中举;他们都是以前的「 ”高考移民”,就连著名实业状元张骞,也曾尝试走「 ”高考移民”的路子。对古时的非法高考移民行为,有个专有名称,即「 ”冒籍”。 古代冒籍的原因大多是因地方一级考试的录取额不同,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考试难易程度也大不相同。 例如唐代长安、洛阳地区文化发达,考试难度较大;宋代则是东南的两浙路和福建路等地区难度较大,京师开封反而因解额数量甚多难度较低,引来众多士子冒籍到此考试;元代则因按民族来分配录取额,出现了 *** 冒充自己为蒙古人参加考试的奇特现象。 至明清两朝,分区取士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出现各地解额因地制宜,会试也分卷录取的制度,尽管如此,相对难度较大的南直隶(清代的江南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仍常有士子冒籍到贵州、顺天、云南等地考试。由于科举高中意味着身份地位的提高,甚至荣华富贵也变得唾手可得。所以,虽然自古以来对冒籍考生都会有严厉的处罚,但为了前程,多少人选择铤而走险。 02、对「 ”高考移民”的争论 针对这种科举中各地难易差异,时人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由于自身籍贯和所处环境所限,通常身处难度较大地区的士子自然反对这种地区差异,而身处难度低一些地区的士子认为这种制度是公平的,因为政策制定者是根据各地经济文化不同,甚至人口基数的差异,来制定录取名额的,所以也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像今天山东、河南、广东,甚至江苏、安徽、四川、湖南等省的考生,大多抱怨各自省份考好大学难度大,而北京、上海、内蒙、海南、青海等省份的考生,也都说着自家地区考大学简单的理由。 不得不说的是,古代关于各地科举难度不同的著名论战,是宋代的两位名人。正方代表是儿时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认为当时应「 ”逐路取人”,符合国家的统治理念,为的是各地能政治均衡,简单点说就是无论你这个地方经济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当地人都有相当的做官机会;反方代表则是当世文豪欧阳修,认为科举既然是国家取士制度,为了发掘更多有才之人,何不「 ”唯才是择”,依据才能定高下,岂不公平。 实际上,二人的分歧在于,司马光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为了维护整个国家稳定,需要保证各地都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欧阳修则着眼于科举这种考试制度本身,既然是取士制度,自然要追求考试的公平。可能更多人看了会赞同欧阳修的观点,但科举制度作为帝国统治的工具,只是统治的手段,目的还是维护统治,稳固地方稳定,论战的结局以司马光得势,正方获胜告终。 撇开二人的观点,有趣的是,司马光是陕西人,当时属科举难度较小地区;欧阳修是江西人,科举难度较大地区,而且欧阳修因种种原因,是在难度较小的开封地区考中的,二人观点也都多少掺杂着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实际上关于科举取士是否要依据才能一直是科举时代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涉及国家管理和个人利益等诸多问题,始终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导致冒籍一直存在。至明清,分区取士,制定严密的划分名额制度,而这也是经过了惨痛教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初刘三吾案。 洪武三十年殿试,结果出来后,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考中,恰巧主考刘三吾是湖南人,北方士子哗然,最终明太祖朱元璋诛杀相关人员二十余,重新举行考试,录取的六十一名进士全部来自北方。实际上当时南方人文化素养远胜北方,出现前一次的结果并非刘三吾(因年老戍边未死)等人偏袒舞弊,但也正是刘三吾案,为不久后的分卷取士奠定基础,此案也间接证明了,欧阳修的观点并不具备十足的可行性。 虽然诸多事实证明科举凭才取士很难实行,但统治阶层也一直对于那些冒籍取中之人抱有同情,因为虽为冒籍,但考中即有真才实学,尤其明清以后要想考上进士,甚至是举人,即使在最容易的云贵等地区也都近乎是百里挑一。 明朝名士沈德符在他的名著《万历野获编》中,就曾对按地区取士表达不屑,认为与元朝科举优待蒙古族而歧视汉族是一样的陋习。就连嘉靖皇帝也曾说过一句「 ”天下皆是我秀才, 何云冒籍?”。意在无论你冒籍与否,只要考中都是为朝廷所用的人才,与你在何地考中又有多少关系呢? 03、高考移民难以避免? 当今,高考移民问题再次引人发思,但由于这一困扰我们千余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加之各地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均存在不均衡所造成,所以,想找到满足全部或绝大部分人的方案着实不易,可以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查出的与隐藏的高考移民都将会继续存在。我们只能期待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完善,早日从根本上杜绝高考移民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余英时:《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 科举考试 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 公务员考试 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要看出身的,就凭借这一点已经刷下了一部分人了。

再说考试吧,首先就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有人说 八股文 死板什么的,其实吧,能把八股文写好的不一定是才子,但是写不好八股文的还称什么全才呢?当然我不是给八股文平反啊,还是有很多名人考不上科举的,感觉可能是偏科严重。而且考生答题的时候还得提着脑袋,注意避讳,稍稍不留意就死翘翘了。

电视剧里经常有古代科举作弊什么的,这里面门门道道潜规则太多。还有一条要让人吐血的,就是三 殿试 前三甲还要看相貌,反正探花肯定是个帅哥就是了,比如小白脸和珅。所以你看人家嫁探花的姑娘们会那么开心啊,最起码长相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了。

结论就是一句,考进士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至于探花长得帅这个门槛,咱先照镜子哭一会儿。

现在说说这些考上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官吧。

秀才吧,是没有入仕的资格的。但是这个身份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有资格再往上考试。因为国家免了徭役,一辈子可以安心读书,年纪大了办个学堂教教学生或者在县衙做个秘书什么的也是好出路。

举人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了,所以人 范进 考上了直接就乐颠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光宗耀祖。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已经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 九品 的小官吧。

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一名就是会元。不过贡士不代表可以出任那个档次的官员,只是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经过了层层选拔,贡士们终于要一睹天颜参加殿试了。殿试是一个排名次的过程,是不会将人刷掉的,所以只要进入到这一环节的选手们都已经放下心来了。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不过进士也是有等级的,除了相貌出众(当然才情也要出众)的三鼎甲,还有二甲赐 进士及第 ,就是准进士出身了。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一般不要怎么受人待见的,一个字差人一等。 曾国藩 就是同进士出身,非常讨厌别人说这三个字,一说就撂杯子走人。还有就是 左宗棠 举人出身,一直非常遗憾,总觉得人生不够完整。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高考助力网(https://www.jxzll.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的相关内容。

有些高考生不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高考,而是到另一个地域去高考,被称为异地高考。当今的异地高考,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因为异地高考可能会有低分录取的优势。

其实,异地高考并非当今的产物,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异地高考”。

从隋唐起,以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首都即京兆府(长安)录取的名额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这在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可见:“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宋代也有录取名额严重失衡的问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给皇帝的信中说:“东南州进士取解者,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

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意思是录取率低的州100:1,录取率高的州10:1。比例之悬殊,令人惊诧。

在录取比例悬殊的地域中,京城一直扮演着“低分洼地”的角色。以嘉佑五年(1060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叫“解额”)是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只有84人;而且,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算在开封府内。

国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在清代,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的名额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广东省为102人。 高考助力网

京城的录取名额,超过任何一个大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

正因为如此,有些考生就动起了异地考试的脑筋,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录取名额多的地方参加考试,以增加录取的机会,从而走上仕途改变人生命运。

但是,古代参加异地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唐代,法律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生,必须要在本人户口所在地报考。

因此,异地考试只能“暗箱操作”,不被他人所知道。如中唐着名乐天派诗人白居易就是异地考试的一员。白居易的祖籍在陕西,后来迁到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

按道理,白居易参加考试应在渭南县,但是却在安徽宣城参加考试。为何白居易要冒犯法的风险?因为安徽的录取率要比陕西高。

在古代,也有违规异地高考不用受处罚者,用现在眼光来看,大概可以算作“开后门”。唐代大诗人王维籍贯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他却在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科举考试。

原因是他具有弹琵琶才艺,在一次偶然展现才艺的时候,令某公主陶醉。公主出面疏通关系,终于使王维能够如愿以偿“光明正大”地参加异地考试。

以上就是高考助力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高考助力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考助力网:www.jxzll.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相关推荐
在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中,进士一次招多少个?
在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中,进士一次招多少个?

在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中,进士一次招多少个?古代进士的人员一般都不是固定的。下面以明朝为例一、古代进士的人数受到两个因素影响:1、应试者数量的多少,也就是参加考试的举人数量。2、是根据具体的官缺的状况。二、这个是明朝初期的乡试录用名额(部分)每一个时间短录用的举人人数不定,进而影响进士的人数。三、这是明朝初年选定的进士人数,洪武四年有120人,洪武十八年472人,永乐四年为

2024-08-28 08:48:11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2014年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是697万,录取率达到了惊人的74.30%。这是2015年以前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最高的。而1371年,明朝全国有200人参加科举,这也是因为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参加科举的哦人也比较少,录取人数是120人,录取率是60%,而到了1409年,有3000人参加科举,录取人数是350人,录取率是11.

2024-10-02 11:41:51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就可破格录取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

2024-07-16 08:28:54
安徽城市高考录取率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安徽城市高考录取率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2024-08-18 06:18:02
现代的高考与封建社会的进士考试哪个要难一点?
现代的高考与封建社会的进士考试哪个要难一点?

现代的高考与封建社会的进士考试哪个要难一点?当然是进士考试更难一点。进士考试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而且要考很多个科目比如说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等,而且录取率是很低的。在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充分说明了考进士的难度。古时候的科举有多难?秀才和举人、进士分别有多难?科举是我国古代一项影响深远的选拔官员制度,自隋朝创立一直持续到清末,历时千年,通过科举制为历朝

2024-08-04 00:16:21
中国有一个“学霸省”,自古以来盛产进士,千年内一半进士出于此(高考小语种考试)
中国有一个“学霸省”,自古以来盛产进士,千年内一半进士出于此(高考小语种考试)

中国有一个“学霸省”,自古以来盛产进士,千年内一半进士出于此众所周知,自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以后,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很多寒门学子因此有了出头之日。然而,科举之路严苛,比现在的高考难得多。每三年向天下公开招考一次,每次仅录取几百人。从这也能看出成为状元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因为科举之路严苛,人们常用“十年寒窗”形容其中的酸甜苦辣。现在很多学校都会举行“高考倒计时”活动,用“

2024-12-07 09:28:34
高考350分能上士官学校吗?
高考350分能上士官学校吗?

高考350分能上士官学校吗?答:说实话,350分被录取的概率很低,通常至少要超过投档线20分以上才有机会。2023年江西省定向士官,文史类投档线如下:序号 科类   院校名称       投档线1、文史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陆勤合格) 356分2、文史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陆勤合格) 369分3、文史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陆勤合格) 343

2024-12-14 07:55:02
高考和科举有什么区别
高考和科举有什么区别

高考和科举有什么区别1、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而高考则不同,它是为普通高校招录新生而进行的考试,和入仕没有任何联系。2、科举与高考的考试内容不同。科举以经史文学(明清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八股文为考试文体,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高考的考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科学、自然学科等领域。3、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

2024-11-15 0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