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正文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2024-07-16 08:28:54 | 高考助力网

今天高考助力网小编整理了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就可破格录取

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宗李昂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可能正缘于不能“滥竽充数”,唐朝的录取率是科举时代中国各朝中最低的。据清徐松《登科记考》中的统计: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266次,及第进士为6642人,平均每次进士及第不到25人。

宋朝连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顾,破格录取

在科举考试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就科举中的不公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别试”,由此而来。在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科举的平民化,让一般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

其实,宋朝建国之初的录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录取的进士仅一二十人。赵光义(太宗)登上大位后,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共录500人,创了纪录。

在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番话:“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见,朝廷选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当年参加应试的多达5300余人,基本上按赵光义10%左右的录取比例要求来录取。这一录取比例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当时大臣薛居正上奏书称:“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扩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兴国二年录取的学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后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吕蒙正,在109人进士名单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话说的状元。可以讲,没有朝廷向“寒人”倾斜的录取制度,吕蒙正想出人头地很难。

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这一年进士诸科录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余人;此外,还赐予河北进士诸科350余人,又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特奏名”是宋朝独特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录取老的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这是少见的照顾性质的“破格录取”,名副其实的“恩科”。因为录取率高,宋朝大概是中国古代是最容易金榜题名的朝代。在利好 *** 下,宋朝考试人口剧增。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数字,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试的考生就有10万之多。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宋代户籍制度有何特点?急!!!

宋太祖 说:严禁“高考移民”

杨坚 父子在中国古代户口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功不可没,除了搞“有图有真相”,还把户籍制度和 科举制度 结合起来,按照地域来分配考试名额,史称“本贯应举之制”,“本贯”就是“户籍在本地”之意,“应举”即“参加 科举考试 ”,套用现在的话说:必须在 户籍所在地 参加高考。

“本贯应举之制”渊源在 隋朝 ,真正确立是在唐朝,宋代予以继承和发展。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十一月,宋太祖下诏规定了三项内容:一是考生一律在有户籍的本贯州府参加考试;二是不准以寄居他州的名义应试;三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在其基本原则指导下,科举制中的户籍要求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

应试考生报名,要向州府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地方官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据《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虽有户籍久离本贯者”(虽然有本地户籍,但长时间不在本地居住),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在开封府应举的户籍规定更严,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改为须有户籍七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七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户籍在宋代科举制中的重要意义已如上述,宋政府为保证科举的质量和公正,对户籍要求相当严格。但制度的制定是一回事,制度的实行又是一回事,更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科场取胜,入仕做官,许多士子是不惜代价,不择手段的。问题的根源是“解额”,即分配给个地方的“取士名额”,相当于现在中国高考制度下每个省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名额不同。既然考生与解额比例差别因地而异,考生多、解额少的地区的考生,便想方设法转移到考生少、解额相对多的地区应试,以增大胜出的机率。

在 北宋 ,冒贯最多发生在东京开封府,首先是因为开封府解额最多,其二宋代科举制允许外地人在特殊情况下,按一定要求、程序在开封应试。其三,开封是文化中心和最发达的首善之地,在此可直接获得时尚的、顶尖的文化。正如 司马光 所说:“朝廷每次科场,所差试官率皆两制、三馆之人,其所好尚,即成风俗。在京举人追趋时好,易知体面,渊源渐染,文采自工……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诗、赋、论、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不善为诗、赋、论、策。以此之故,使四方学士皆弃背乡里,远去二亲,老于京师,不复更归……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则人之常情,谁肯去此而就彼哉!”(本段文言,比较浅近,恕不译作现代汉语,因为古文自有其韵味,读者自己品尝)

开封就是龙门所在,既是科举的起点又是终点,故而吸引聚集了大批外地学子。 宋仁宗 时,“四方士子客京师以待试者,恒六、七千人。”其中狗苟蝇营之徒,当然会冒贯开封。例如天圣七年上封者揭露:“今岁开封府举进士者千九百余人,多妄冒户贯。”利之所在,自当趋之若鹜

如果我们看看当下,凡是从外地考到北京上大学的人,恐怕都有类似经历:学校里北京本地的孩子遍地走……其中缘由,古今一也。

宋真宗 :城里人交钱,乡下人出力

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据考证,北宋崇宁时(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共5年)东京开封约有十三万多户,总人口当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可见当时东京开封城市居民的数量之庞大,它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

城市人口的剧增,户籍治理碰到新的问题。 宋太宗 几次下诏整理户籍,都未解决户籍混乱的问题。因为当时无不动产的人口太多,不轻易注册定籍。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二月依准户部尚书冯拯之奏请,委派苗稹为钦差,与河南府知府薛田一道在洛阳进行坊郭户(城市居民)列籍定等的试点,然后推广于全国。

当时全国大约共有坊郭户九十八万户,人口约五百万之众。这些坊郭户被单独列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坊郭户就是今天所谓的城镇户口,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表明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之势,而且标志着市民阶层的正式形成,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 西周 ,有户籍制度雏形以来,政府征税的依据一是人口二是土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相对最简单,地方政府收取赋税和派遣徭役,操作程序也简便。然而,城市中的居民,其财产类型多样,房舍、店铺是有形的,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个人财产,是无法统计的。城市居民阶层复杂,上自名商巨贾,下至以及专以佣工为业的手工业者,甚至乞丐,经常流动。

针对这种情况,北宋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根据核查到的财产分成若干等,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类似今天的 房产税 );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类似今天的土地税)。盐钱,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所谓“出钱”;而农村,主要征发徭役和兵役,即“出力”,综合起来,就是“城里人出钱,乡下人出力”。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高考助力网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高考助力网(https://www.jxzll.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的相关内容。

有本质的区别。科举与高考,分别作为传统教育与当代教育的代表,二者的对比研究,对当代教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两者都是竞争性的公开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因此,科举和高考都可以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另外,科举与高考都是国家考试,由国家举。还有,两种考试都有严密的考试程序,这些都为当代高考沿用。科举调动了民间学的积极性和士子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澄清吏治,以任人唯贤取代任人为亲.科举制的利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举的消极作用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和求异思维。考试既成为教育的手段,也成了教育的目的,各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中举及第率。片面应试的后果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科举考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便无人问津,强化了重治术轻技术的观念,巩固了官本位体制。而现代高考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选拔人才、振兴科教、发展文化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当前关于高考的争论中,有人批评“应试教育”进而主张取消考试,于是又把对科举的认识提到了议事日程。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失范,实际上是从废除考试制度开始的。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确不能忽视。高考制度是有不少局限,也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它公正客观的选拔人才,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还是利大于弊。1958年和“文革”中废止高考都以失败告终,充分证明高考在现代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要解决或减少高考竞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但不应幻想取消高考制度。实践一再证明推荐制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大,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被推荐者的水平和表现。为了有效地制衡人情与关系的困扰,客观公平地选拔人才,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当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盼望的高考改革是以公平为本,高考改革首先要改掉的就是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高招录取工作的公正性。高考制度的利弊:高考,这项中国所特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三十余年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局限性越发明显。目前,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一批“废除高考”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针对中国高考制度利与弊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很久以前,高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国家的认可,你就是本事再大也没有人会承认你的能耐。文有文状元,武有武状元,一朝高考榜上名,全家老少齐上天。寒窗苦读的学子,闻鸡起舞的武士,都是想要借高考来达到锦衣玉食、飞黄腾达、光耀门楣、金屋满堂的美好明天。高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看当今的学子们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高考本来是学子们的战场,而现在的家长们都太过操心了,恨不能亲自替孩子们去考,也好减轻一点孩子们肩上的压力。看一下今天的高考队伍,车接车送、好吃好喝不说,就单单是对孩子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就让他们有些吃不消!当代的孩子们比任何时候的都脆弱、娇气。这是为什么呢?用一位先哲的话说:温室里的花,永远也长不大、长不高!考试有很多种,高考应该算是比较高一规格的考试。好的高考成绩可以直接造就出一位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坏的高考成绩也可以间接的断送掉一个孩子美好的青春梦想。曾有位高中学生,就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XX大学,竟然从村里的一处悬崖上一跃而下,并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尽管命是保住了,但从此以后他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目标,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成天混混沌沌,虚度光阴。如果说是高考的错,显然有失公允,这分明是该同学的意志不够坚定、想法过于偏颇所致。但教育未来的校园和家长们有谁反思过自己的过失和责任呢?高考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纸文凭,把它看得太重,你会活的很累、很苦,把它看的淡一点、轻一点,顺其自然不是也很好吗?归根结蒂还是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一些问题!比尔·盖茨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十分关注他的成长,但这对父母没有采取传统的教条化教育方式,而是不断的促进其天赋的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在上大学和当律师之间,他们没有硬要盖茨来完成他们的志愿,而是让比尔·盖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才有了今天的微软,以及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课堂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必须常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学习、去锻炼,生活就是一本看不完的无字之书,是可以看一辈子的书!考上了怎样?考不上又能怎样?从来就是调皮捣蛋者引领风尚,而规矩的学子却只能做一些纸上谈兵的事儿。正确看待高考、理性对待高考,只有摆正姿态,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社会上正确的位置。而今的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成英才,并不是所有学子都适合读课本、走教条的,另类一些、不爱读书的学子们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在社会上谋求一方乐土!关键要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否肯为此付出努力!为明天而读书、为未来而高考,不要做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迫自己走自己走不动的路。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肯努力,参加高考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绝对的胜败之分、优劣之分!做好自己,这很重要,参加高考只是一个过程,不是负担和全部,只要努力过、争取过,不后悔、不怨天尤人就好

以上就是高考助力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考助力网:www.jxzll.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相关推荐
高考选择服从调剂,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
高考选择服从调剂,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

高考选择服从调剂,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高考选择服从调剂,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这是很多考生的担心。但不得不说,平行志愿模式下,专业调剂是不无避免的,总有大量的考生会是以专业调剂的方式被高校录取。因此对于遇到了专业调剂的考生,我给出的建议如下:一是试着去接受自己录取的专业但是不得不说,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所有考生都不会被调剂。大家想一想,每所高校都会有冷门专

2024-08-19 02:55:58
从青州到临朐怎么走
从青州到临朐怎么走

从青州驼山去临朐嵩山距离有多远驾车路线:全程约54.5公里起点:驼山风景区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公里,右转进入颐寿路2.沿颐寿路行驶1.1公里,右转3.行驶1.7公里,右转进入云门山南路4.沿云门山南路行驶51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南环路5.沿南环路行驶4.9公里,右转进入S2276.沿S227行驶10.4公里,右转进入北环路7.

2024-08-15 03:25:56
服从调剂是从自己选的专业里调剂吗
服从调剂是从自己选的专业里调剂吗

一所高校在某个省只有一个专业招生,而且只招两个人。那么勾选服从调剂是不是就没用。求大神,专家解释,勾选服从调剂是有用的,但服从院校调剂是你在你报的志愿中的学校都未能录取你才会有效。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因为一般高校不会接收未填报本校志愿的学生,所以很少发生院校调剂的情况除非发生特殊情况。服从专业调剂会影响你意向性的专业录取,因为体制都是由高分开始录取,比如你报的是财会专业,你已达到这所学

2024-02-11 21:09:01
从福建龙岩的长汀到湖南的邵阳该怎么走,路程才最短?
从福建龙岩的长汀到湖南的邵阳该怎么走,路程才最短?

全国高考难度系数排行02噩梦模式:湖南、湖北、河南难度系数:★★★★理由分析:两湖的考生都属于低调而强大的类型,河南每年高考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本省除了一个郑州大学,又没有其他重点大学支撑,导致本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03困难模式:安徽、江西、山西、广东、四川难度系数:★★★理由分析: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一般位居中游,各地高中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有共同之处

2024-09-17 01:24:58
从合肥到浙江衢州怎么走
从合肥到浙江衢州怎么走

从合肥到浙江衢州怎么走建议坐火车,大概120元左右,做汽车得230元左右(合肥到杭州再杭州到衢州)合肥到杭州的时刻如下:车次类型合肥开车时间杭州到达时间用时里程硬座硬卧中5055/5058普快00:3806:085小时40分4453272K8387空调快速01:1706:565小时49分46370127K655/K658空调快速02:2508:005小时43分445

2024-10-27 09:26:53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国古代的科举冒籍现象有多严重?【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裴人可01、古今的高考移民当下由于考全国卷的省份越来越多,高考移民的新闻再次被频频爆出。高考移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主要指在高考中存在的录取名额多寡与录取率高低不同,造成的一种移民现象。身处高考难度大地区的学生,往往想利用政策漏洞或自身关系和势力等,移民至高考相对容易的地区,这自然招致利益受损

2024-07-28 15:33:35
从回祥路到安庆机场路八号育才中学怎么走开车
从回祥路到安庆机场路八号育才中学怎么走开车

从回祥路到安庆机场路八号育才中学怎么走开车驾车路线:全程约7.7公里起点:回祥路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湖心北路行驶250米,左转进入天柱山西路2.沿天柱山西路行驶770米,右转进入中兴大街3.沿中兴大街行驶1.8公里,朝大龙山镇方向,左转进入烟汕线4.沿烟汕线行驶4.0公里,右转5.行驶750米,左转6.行驶1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2024-12-18 02:10:35
莱西怎么样啊?有从济宁到莱西的火车么?
莱西怎么样啊?有从济宁到莱西的火车么?

莱西怎么样啊?有从济宁到莱西的火车么?呵呵,好亲切,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是莱西人。。。虽然她不大,但是她很亲切。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出去念了几年大学,再回家乡看看,感觉很好,唯一不足的是公交车不太好,不如大城市的,房价较之青岛已经很便宜了。。。房子质量很好,现在市中心有往北发展的趋势,那里空气新鲜,马路宽广,青岛都没有那么好的马路,地势起伏不大。。。教育水平很高,前

2024-07-19 0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