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正文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

2024-08-20 18:15:10 | 高考助力网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高考助力网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

对总分相同考生采取单科顺序排定名次作为投档顺序。

对总分相同考生采取文史类、理工类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定名次,作为投档的先后顺序。但此排序不作为录取的先后依据,录取时高校按照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具体如下:

1、文史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文科综合[高职(专科)排序时为技术]。即总分相同,先看语文;若语文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则看数学;若再同分,则看文科综合。

2、理工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理科综合[高职(专科)排序时为技术]。即总分相同,先看数学;若数学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则看语文;若再同分,则看理科综合。

只有总分相同且单科分数都相同时,才视为相同名次;否则总分相同名次并不相同。 高考助力网

扩展资料

根据各高校在各省的录取分数进行排行,貌似很客观——依据的是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但其实,也并不客观。

因为从2003年起,我国已有22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14年达90所),这些高校在各地的一本录取分数线,是将自主招生学生排除在外的,也就是说,一本录取分数线已不能“客观”反映一所学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情况。

这一排行榜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用录取分数来对学校进行排行,迎合的是当前以高考分数作为学校重要录取依据的功利价值导向。

舆论对此的解读会是录取分数10强校、100强校之类,这与用高考分数、升学率对高中排行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些高校在乎这一排行,就会引导高校关注高考录取分数,将这作为重要的办学政绩。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8日起高招录取分6个批次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录取分数排行榜与高考改革背道而驰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

请问四川高考中政治的三大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各占的比例是多少?还有历史的三大块

比例我到是不清楚,反正问答题一般都包含。在选择题中,哲学稍微多一点,最后的3到5个选择题一般是政治学。其实我个人来看,我认为哲学是最简单的,因为它有很多原理都是相对稳定的,而政治经济学往往会放在一起考。比如用经济学说明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然后第二问就问用政治学常识分析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政府体现的。。。。。 其实要学好政治还是要先把基础东西掌握好。
例如,清楚唯物论吗?辨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党的一些知识。只有清楚它们包含什么,你才知道从哪下手,否则,不管看到再简单的题目你也不知道从哪开始。

对于历史来说,你说的三大快应该是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吧。
在中国古代史中考试内容一般很少的。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目中。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思想方面。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世界近代史是个大的范围。它很重要。需要你平时的积累。但是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唯一的方式就是做题去吧。就算成绩很差也应该做题,不要管自己会不会。先做,脑海里有个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对答案,看分析。自己记不住的就拿着笔记下来。做多了就有感觉了。这里记住几典型国家的内容。比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其实一般都只是考近代史,现代一般只考改革开放吧。而且一般在选择题目。最重要的就是记住 1中国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2近代历史上的几次大活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时间。然后在与同期的世界国家对比一下,比如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等。
以上是我对历史和政治的一些看法吧。下面给你点资料。你可以把它打印下来,因为我也是噢。呵呵。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高中历史考题大纲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旧制度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秦国实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条件。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
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试简述“汉承秦制”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1)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②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中央集权不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
又如经济上,两汉实行编户制度。
(2)这些措施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4、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表现——实际是一道列举题。
政治: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
经济:铁制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
(二)原因:——实际是提问外交频繁的原因,根据一般的原理不难得出答案。
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
5、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这些反映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注意第一问的时间限制;比较对象的限制;内容的限制(政治、经济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权、阶级关系、治乱、分裂统一等;经济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第二问注意“各”字。
(一)不同点: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南方诗歌多描写爱情。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
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科技文化进一步发(王羲之、祖冲之)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相同点:
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
佛教广泛流行——石窟艺术和宗教画流行。
(一) 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1)两汉、魏晋时期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隋炀帝时期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期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制度。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3)北宋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形成定制。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录取名额增加。
(4)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走向极端。
(5)近代以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科举制。

10、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有何突出特征?其中三大发明得以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这些伟大发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科技发展情况从动力、环境、机遇等方面考虑。
(一)特点:与有开创性、开放性;领先于世界
(二)条件:
(1)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三)原因
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1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逐渐汉化?
条件
(1)完成本民族的统一,建立政权,并尽可能使政权封建化。
(2)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特别是增强军力,乘中央政权力量虚弱之时发动进攻,入主中原甚至统治中国。
(3)入主中原后,必须废弃本族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汉族封建化的经济政治制度。
(4)必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
(5)必须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组织,使本族和汉族杂居相处,以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
(6)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原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方面考虑
18、康乾盛世出现的表现与原因。
答案:
首先,从康乾盛世的表现来看:
政治方面,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方面,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对外关系方面,挫败了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这些与以往的历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应该是值得颂扬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清初调整统治政策,改革赋役制度,废除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宽松,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与叛乱,打击沙俄入侵,收回台湾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三位皇帝注重个人政绩,励精图治,成为盛世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最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暗含着衰落与危机。主要表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只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
34.隋庸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各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
①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丁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隋朝甸立丁科举制度.唐朝继承和完善。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索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朝沿用并改革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开始以庸代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就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使国家得以富强起来。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35.简述唐代中期我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的演变,分析它们各自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
①演变:庄园制取代均田制;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②趋势:从封建土地国有制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发展;征税标准由人丁多少为主向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发展;兵源由国家征兵向国家募兵发展,由均田户按规定服役向自由应募发展。
③原因:由于封建经济发展和土地买卖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也无法推行。

其实 还有一些 因为弄不下了 就没办法了,呵呵。祝你好运气。哎、好累。睡觉了 希望明天早上不要迟到。呵呵

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

三年前就移民到别的省的算全高考移民吗?

高考助力网(https://www.jxzll.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三年前就移民到别的省的算全高考移民吗?的相关内容。

不同的省份规定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只要户籍移过去3年,户籍学籍满三年的,就不属于 高考移民 了,以陕西省为例,陕西规定户籍学籍满三年,不属于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是 中国高等教育 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 高考录取分数线 的政策。

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 高考分数线 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扩展资料

异地高考 政策全国不统一,为高考移民提供了现实土壤。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工作意见,但只是一个宏观政策,由于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制订可供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导致地方在执行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不仅在实施时间上不统一,而且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也不统一。

各地自选动作太多,也助推了 空挂学籍 的蔓延。要保证异地高考新政,能够兼顾和平衡 随迁子女 与当地考生之间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 教育公平 ,各地就不能各自为政,而应步调一致。

维护公平的高考秩序,就不能无视高考移民的国际化现象,从新闻中,看到此次上海有关学校明确拒收了“国际高考移民”,但是就全国的范围来看,谁也无法肯定其他地方就没有“国际高考移民”。

因此,有关部门只有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情势,不断跟进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高考移民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对高考移民必须坚持零容忍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符合规定的高考移民更可怕

以上就是高考助力网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考助力网:www.jxzll.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分数相同怎么排名”相关推荐
怎么查高考分数在香港的大学排名
怎么查高考分数在香港的大学排名

怎么查高考分数在香港的大学排名2021年香港浸会大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如下:1、北京:综合541分,位次174252、天津:综合563分,位次199613、河北:历史542分,位次159794、河北:物理508分,位次796205、山西:文科548分,位次55906、山西:理科510分,位次322087、辽宁:历史553分,位次9232

2024-11-13 19:13:59
河南,广州高考分数相差多少?对于同等大学来说
河南,广州高考分数相差多少?对于同等大学来说

河南,广州高考分数相差多少?对于同等大学来说高考选考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卷面满分100分)为依据,根据一定的等级比例,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21级,并按已公布的赋分表格对应关系赋分,在招生录取时计入高考总分。选考科目以学考合格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最高分100分。由于选考科目“一考两用”,所以考生可以获得学考等级,同时又获得高考选考科目赋分。具体怎么赋分,专家给大家举个

2024-12-15 15:56:56
高考同分如何排位
高考同分如何排位

高考同分如何排位高考同分排位方法如下:1、文史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文科综合。即总分相同,先看语文。若语文同分,则看外语。外语同分,再看数学。若再同分,则看文科综合。2、理工类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理科综合。即总分相同,先看数学。数学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再看语文。若再同分,则看理科综合。新高考分数相同排名次方法:

2024-07-23 20:27:23
西藏高考分数排名什么意思
西藏高考分数排名什么意思

西藏高考分数排名什么意思按照考生的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根据查询西藏教育考试院可知,西藏高考分数排名指的是高考出分以后,按照考生的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总分高者排名靠前。排名也是考生高考成绩在本省的排位,这个排位是不精确的,同分考生的排名都相同。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考录取率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考录取率为83%。西藏民大附中高考升学率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已经达到了83%。西藏民族大学附属

2024-09-19 11:24:08
高考文理科分数线有什么不同
高考文理科分数线有什么不同

高考文理科分数线有什么不同新高考文理不分科后考入同一所大学分数线不可能是一样的。学校录取的分数线分:学校录取线、专业录取线。两大类。学校录取线,一般是学校里各种专业中,最高录取线。所以,假如达到学校录取线,可以不分文理分数。而达到专业录取线,是分文理不同专业分数线录取的。讲白点:学校的录取,绝大多数是按文理不同专业分数水平录取的。所以,不管高考如何改革,高校大学里的各种

2024-12-14 06:14:45
浙江高考排名 2023年浙江高考分数段排名
浙江高考排名 2023年浙江高考分数段排名

浙江高考本科录取率百分之63。根据查询网易官网信息显示:高考录取率是指大专以上实际录取人数占高考考生人数的百分比,在2023年的高考考生中,报名人数为36万人,共录取33.7万人,约有百分之63的人成功考上了本科院校。浙江高考排名浙江高考排名在中国是名列前茅的。一、浙江高考总体情况浙江作为教育强省,其高考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每年浙江的高考成绩都备受关注,竞争

2024-12-05 06:30:50
长沙与湘潭的中考考卷相同吗
长沙与湘潭的中考考卷相同吗

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高考升学率2022年预计69%左右盯竖升。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是长沙市教育局纤昌直属的一所高起点高规格公办高级中学,并依托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作办学。1、其官网公布的2020年高考人数为789,考入大学的学生有480人,通过计算升学率为63%,其2021年的高考人数为800人,考入大学的学生有544人,通过计算升学率为68%。2、但截至2022

2024-12-14 11:34:38
为什么不统一高考录取率,让每个省高考录取率相同
为什么不统一高考录取率,让每个省高考录取率相同

中国高考历年录取率中国高考历年录取率的变化历程揭示了教育体系的逐渐开放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提升。以下是历年数据的概览: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录取率稳步提升:从最初的5%到1982年的17%。1983年至1994年,录取率持续增长,1994年达到36%,表明教育规模扩大和竞争加剧。1995年至2006年,录取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在50%以上,反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

2024-09-17 22:28:48